<
y8h7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大明嫡长子 > 大明嫡长子 第111节
    这样坚持了几个月,自春节过后,皇帝便再也支撑不住,忽然间病倒了。

    其实他也才三十的年纪根本就没什么器官病变这种大毛病,说到底就两个字,一个是累,一个是虚。

    且他身子骨本就弱,弘治十年病了一场,十一年运气不错,还算康健,到了今年算算日子也该再病一场了。

    所以朱厚照现在的日程又多了一项,就是到皇帝寝宫给皇帝喂药。

    弘治看着更加稳重的太子,心中总还算是幸福的。

    朱厚照的确比弘治十年刚来的时候长高了点,毕竟吃的多,也注意运动。他将来肯定是要出去露脸的,大明的皇帝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就要威武。

    “太子……这半年来凝心静气,安心治学,实出朕之所料。”

    “父皇不要再想这些了。”朱厚照看皇帝每日被病痛折磨,脸色惨白,跟个贫血患者似的,心里也难受,“太医说父皇忧劳成疾,是需静养,父皇便只用想想有什么爱吃的,有什么爱看的,有什么爱听的,只要父皇说,儿臣一定想办法去替您找来。”

    皇帝笑了笑,“知子莫若父,但朕与太之间,是知父莫若子,朕能有什么爱吃爱看的?朝中的政事朕是不得不操心,你,朕也是不得不操心,想放下不去想?一日都做不到啊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无奈,弘治说得确实也是事实,这就是个儿子奴。

    “陛下,”老公公萧敬这时候跪了下来,话里陪着小心说:“刘阁老、李阁老、谢阁老在外求见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皱了皱眉,有些不高兴,“这些阁老也真是的,父皇便是一刻也歇不得了吗?”

    啪。

    勺子撞了碗,碰撞出清脆的响声。

    太子旁得也没说了,但威严已足。

    就是萧敬也心头一紧,心中祈祷着今日别出什么事才好。

    好在弘治皇帝是老好人,他抬手拍了拍儿子的胳膊,“他们三位是识大体的,想来也是有什么事。朕是天子,这也是朕的命。”

    但他并不因为太子在这里发怒而觉得太子有什么过分,说到底,太子是心疼他这个老父亲。

    皇帝说完这些,便偏向萧敬,“宣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不一会儿,三位阁臣都到里面跪了下来,君臣之礼这些自不必说,该拜见的拜见,之后皇帝还赐他们坐。

    “陛下,今日可觉得好些?”

    “朕没事。”皇帝心情是不错的,有个孝顺儿子在每日端水递药嘛,“朕以往的确有些放心不下,不论是太子还是国事……都放心不下,但现在不会了。所以,你们不必担心朕。还是说说你们的事吧”

    李东阳先来说:“陛下,弘治十二年是恩科之年,朝廷抡才大典三年一次,是天下学子聚焦之所,春闱又近在眼前,主考官、同考官之人选,臣等拟了个意见,但还是要请陛下圣裁。”

    喔?

    朱厚照在旁一听才想起来,

    科举这种事他听说了一辈子,但因为穿越的时间不凑巧,搞得他到现在才真正的接触到。

    “先交予太子阅览。”皇帝现在说这个话都习惯了,

    大臣们听到这个话也习惯了。

    朱厚照这么干,更习惯了。

    其实他也在想,弘治十二年……那不就是唐伯虎那一年吗?

    本来,会试的主考官那可是个好职务,不仅说明你皇帝心中的地位,而且还有一大帮日后的朝廷重臣拜你为老师。

    但弘治十二年乙未科的主考官可不是个好差事。

    因为唐伯虎这位老兄搞出了个科举舞弊案,连累的主考官程敏政没好果子吃。但他不记得,为什么程敏政惹了这一身骚,

    只是下意识的觉得,你是主考官,出了这档子事,肯定有你的毛病。

    朱厚照翻开内阁的条陈一看: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,礼部右侍郎、翰林院学士、詹事府詹事王鏊为会试主考官。

    主考官是两人,这是内阁商量出来的了,说到底也是刘健点了头的,算是给太子面子。

    同考官有十八人,那就多了,主要是数千名学子的卷子要阅。

    “父皇。”太子看了之后交到皇帝手里,“儿臣旁得也没什么要说的,只是觉得还是不要任王鏊为主考官。”

    刘、李、谢三人心中都生出疑虑。

    皇帝也不解,“为何?王鏊论才、论德,当个主考官有何不妥?”

    “王鏊在书院之中讲学,其所述之理多有争议,但那些是学术之争,读圣人书的角度不同,信之则用,不信则弃。但科举则关乎朝廷用人之法,岂能如此随意?因而儿臣以为如果任王鏊为主考官,恐生不必要之是非。”

    皇帝和三位阁臣全都深以为然的点点头,

    刘健更是赞道:“太子殿下所虑周祥,顾全大局,臣等不如也。”

    “不错。太子这话足见这半年的读书功夫没有白费。”弘治皇帝心思大定,指了指老太监,“萧敬,传旨,将江南所贡的上等丝绸赏两万匹给太子。”

    “儿臣谢过父皇!”

    “起来吧,起来。你我父子,不必如此。刘阁老,既然王鏊不合适,你们再看看,剩余一名主考官选谁?”

    朱厚照随便他们,只要不选到我的人就行了。

    “微臣以为,左都御史戴珊,历事累朝,清德素著,可为主考官。”刘健说了个和太子无关的人,毕竟他也不能太过谄媚了,有那个意思给太子知道就行,太子不要那也无需硬塞。

    一直以来,他们都是这样的‘默契’。

    弘治看了一眼太子,发现他也没什么要说的,“准奏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,正好你们今日都在。”弘治皇帝以商量的口吻说道:“朕自去年冬天偶有不适以来,时常感觉心力交瘁,身体日渐不支。但国事繁重,便是朕想稍缓几日,我大明更有嗷嗷待哺之万民呢。好在太子机敏,且日趋稳重,今日之主考官一事也可见一斑。因而,朕有一打算,想说与三位一听。”

    刘健、李东阳、谢迁都是极聪明之人,他们一听皇帝这话的意思,几乎都生出了一个同样的念头,

    “陛下……可是想令太子监国?”

    朱厚照一听,满脸黑线。我想着你干活,你竟然也想着我干活?!

    第一百二十九章 守曰监国

    太子监国这事儿……皇帝身体不好,说起来也不是不行。

    其实几位阁老都想过会有这回事,只不过没想到那么早。

    不过看皇帝了面色惨白的样子,他们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。

    至少刘健是没什么意见。

    但是朱厚照却皱起了眉头,“父皇若有旨意,儿臣不敢不遵。但……”

    “太子有何顾虑,说来便是。咳咳。”皇帝又咳嗽了两声。

    这咳得也太到位了……叫人还怎么拒绝。

    “也……并非顾虑,只是父皇和各位阁老也知道,儿臣有时候行事失了宽仁,较为严苛,这也是半年来儿臣潜心攻读圣人之学的缘由。所以儿臣在想……若是监国之时,有些举措过于刚猛……难道再改回来吗?先生们说朝令夕改此为大忌,亦有损于东宫之颜面。”

    喔,

    皇帝和阁臣们一听也明白了,皇太子这是在提条件呢,说白了就是你让我监国可以,但你儿子我做事可不是那么窝囊的,到时候我杀了人、或者干了什么刚猛的事情,你可不要再给我改回来,那我太子还要不要面子了?

    当年朱棣就老这么干,说是让太子监国,结果到大漠几个月一回来就把太子干过的那些事全都推倒重来,比如这个官员原来从京师调到地方的,好,给我调回来,从地方调到京师的,给我滚回去。

    这样一搞,旁人怎么看太子,这就是个空有太子之名的主,往后说话那都是打折扣的听。

    这样搞还不如不监国,不监国之前,大家还是要掂量掂量东宫的份量,监了国却没什么用,别人不是知道你这个炮弹是哑弹?

    所以要么就不要让我监国,要么就认了我做的事。

    这话其实也是提醒弘治,他这个皇帝是会注意维护太子的颜面的,既然如此,就要做好准备,不能把我的政策给改了。

    弘治略微沉吟,他觉得国家也没什么大事啊……半年多了,他也没干啥,按部就班而已。

    他看了看三位阁老,“依朕所看,太子考虑事情一向周全,便是如刚刚有所顾虑,朕与阁老都没想到,你想到了。因而即便有什么事,朕相信太子也能妥善处置,再加上有三位阁老从旁辅政,也不至于有什么疏漏。”

    刘健、李东阳、谢迁心里都是一抖落,

    皇上您可别这么说,搞得压力很大,您自己生的儿子您自己清楚,他真要做什么,指望我们拦着?开玩笑呢。

    刘健马上说:“总归还有陛下总揽全局呢。若遇军国大事,自当请陛下圣裁。”

    “如何?”弘治皇帝看了看儿子。

    如何?你什么也没说啊。

    “若遇大事请父皇圣裁本是儿臣本份。”朱厚照直接请示:“可父皇……寿宁伯和建昌伯上次遭儿臣给惩戒了一次,半年多过去了,儿臣听锦衣卫探子回奏,儿臣这两位舅舅可是有些故态复萌。便是此类事,算不得什么军国大事,也不是军情急报。可若是有官员见儿臣监国,知道儿臣有惩戒舅舅们的前例,到时候一封奏疏摆到案前,儿臣是罚?还是不罚?若是不罚,这国监得东宫的威严都没了。若是罚呢,儿臣又怕……”

    后面的话他不能说了,因为他们毕竟是犯了国法,如果说犯法的人皇帝还维护,那太不妥当,至少嘴巴上不能这么说,反正意思到就行了。

    三位阁老一听,点了点头,深以为然。太子殿下这番奏对前瞻在先,且合情合理,也把作为儿子要照顾父亲的心意给考虑到位,如此处事,可称‘妥当’一词了。

    就是把弘治皇帝给难住了。而且他又想起来最初岐王、雍王奏乞田亩之事时,萧敬的那一番话。太子与他在这一点上有些分歧,这是早就有过的事了。

    但岐王、雍王再重要显然不如太子重要,这也是他想明白的事情。

    就是太子不会对他们那么宽容这一点,让皇帝始终有些放心不下,若是他百年之后,真的发生什么不忍言之事,那就是人间惨剧了。

    而这种事说起来无非是两个办法,要么那群人自己老实一点,要么让太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不要再与他们计较。

    “照儿,寿宁伯和建昌伯是你母后的亲弟弟,不管他们有什么差错,你处置之时稍加考虑这一点就好了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。”刘健这个时候开口了,“微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虑恰当。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,太子殿下处置一向公正,若是轻易偏袒,实非有福之举。且寿宁伯、建昌伯等人既受惩戒,仍旧不知悔改,本是应再行重典之时,岂能就此放过?如此一来便是鼓励了他们,他们也正可利用陛下亲亲之心,为祸更甚。”

    “微臣附议。陛下,如此放纵下去,岂不知害两位伯爷更甚?”李东阳也跟着说。

    他这个话,皇帝听明白了。

    你现在护着他们,太子还是这个态度,将来犯了更大的过错怎么办?本来打两板子就可以结束的事情,结果搞得非要杀头才行。这就和当日岐王、雍王一样。

    这样一想,弘治皇帝也有些沉默了,看来让太子让一步是不行了。

    而且这个问题始终存在,今年要监国有,明年要监国还是有。

    “……既然如此,太子。”

    “儿臣在。”

    “你便依朝廷之法酌情来办。但有一点,不可伤了他们性命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得了此话心里就有数了。

    “陛下圣明!”三位阁老也心满意足。